行为与健康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行为与健康研究 > 正文
行为与健康研究室
2017-08-01

1、国内外研究现状。
经济社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生存的环境和空间,行为因素越来越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决定性因素。根据WHO的报告,在全球范围,每年五千七百万的死亡人数中的59%和一半的疾病负担是由于非传染病和慢性病所致,而这些疾病主要与吸烟、酗酒、肥胖等行为因素有关。80年代起,欧美等国广泛开展了行为与健康的研究,在健康行为理论、研究方法以及干预手段等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传染病、非传染病、以及伤害事件预防和控制中发挥了有效作用。通过开展持续可行的健康行为干预项目,美国和芬兰全国人口的心脏病发病率降低了50%;澳大利亚肺癌发病率呈下降趋势。我国目前虽然疾病控制和全面健康促进理念逐渐得到政府、机构和社区人群的认同,但健康行为推广和维护措施却缺乏力度,人群中不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普遍存在。现有的研究分析资料显示,行为的建立和消除是一件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认知环境以及个体性格、习惯等综合因素影响。社会人群健康如何进入良性循环,维持长久性的健康发展,这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当今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2、本方向已有基础。
(1)青少年控烟的行为干预研究。提出了切实、高效的干预方案,形成了一整套行为干预项目移植转化的技术、经验和方法,并成功移植到中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开创性地提出了社会行为分析方法-概率离散事件系统模型,建立了由横断面调查数据提取纵向信息的方法。
(2)艾滋病行为干预研究。创新性的运用量子变化与尖顶模型剖析青少年不安全性行为规律,以巴哈马为基地,建立了一套艾滋病相关危险性行为预防干预策略,并采用先进的理论模型对效果进行评估,证实其干预模式对青少年艾滋病认知以及健康性行为的建立有着长期持久的效果。在湖北地区也有多年的现场基础,重点研究了流动人口的HIV感染风险因素,创造性地将流动人口的社会污名化,社会资本流失与危险性性行为关系进行综合研究,为指导艾滋病预防的行为干预提供了重要依据。
3、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重点。
(1)控烟研究。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之上,拓展研究人群,分析中、高年的城市人群和农村人群,以及其他特殊或易感人群吸烟行为的社会、心理影响因素,同时还将开展基因-环境交互效应研究,深入探讨基因、环境因素在吸烟行为形成中的作用。建立并运用科学合理的统计学理论对各类人群吸烟行为的发展和变化规律进行评估和预测,进一步针对不同人群探索切实、可行、高效的干预方法和手段。
(2)艾滋病危险性行为干预研究。①结合流动人口与艾滋病的关系,明确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影响因素和问题根源,明确问题作用机制,从而形成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问题系统。针对问题根源,从流动人口的切身利益和需求出发,系统分析针对流动人口及其各类亚人群流动过程中有效、可行的防控策略,探索如何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调动多部门的积极性,以减少流动人口HIV感染的脆弱性和风险。②在现有的青少年人群艾滋病相关危险性行为干预研究基础上,以年轻男男同性恋(MSM)人群为重点研究对象,分析其危险性行为心理社会影响因素,并在心理分析的基础上探索针对年轻MSM人群有效的干预方法。
4、研究特色。立足武汉大学综合学科优势,形成以下研究特色:
(1)心理行为理论指导下的干预研究。从心理社会角度构建的健康行为改变理论对健康行为的预测、预防和干预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立足于相应的行为理论和行为发展变化规律,以期建立有效、经济、实用的预防和控制艾滋病传播的新模式。
(2)以多极文化视角和比较理论视角研究人群行为及其干预策略。基于不同吸烟人群特点,从心理学、社会学、公共卫生、人口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进行详细和开拓性分析。将物理学中的量子改变理论与行为转变联系起来,提出部分人群的行为改变存在着突变,将流行病学研究转入全新的视野。探索实用有效的吸烟行为干预措施。
5、预期研究目标。
(1)以健康促进相关理论为基础,构建针对中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高危人群的行之有效的艾滋病行为干预新模式。
(2)逐步建立一整套适合中低收入国家高危人群(青少年、老年人群体)的控烟研究体系,包括完整的研究方法、高效的干预策略以及科学的评价手段等,并能够为相关卫生、保健政策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保障。
争取在该研究方向申请到国家级课题1-3项,发表SCI论文或SSCI论文3-5篇,逐步建立成为国内最具影响的行为与健康研究平台之一。

联系我们

全球健康中心办公室:
电话: +86-27-68776936/68776171
传真:+86-27-68776171

加入我们